欢迎来到:货源搜信息发布平台!请认准本站唯一网址:www.huoyuanso.com 谨防假冒!
当前位置:货源搜信息发布平台 > 微商资讯 > 影视话题 >  县城看电影都要60多元,这个春节档太疯狂

县城看电影都要60多元,这个春节档太疯狂

发表时间:2022-02-09 11:38:24  来源:货源搜信息发布平台  浏览:次   【】【】【

年年都说最热春节档,今年春节档果不其然又爆了!

不仅票房爆,口碑爆,票价也爆了……

爆起来的春节档

爆不起的春节档

2023年大年初一总票房达到14.78亿元,这是中国内地影史第二好的单日票房表现,仅次于2021年大年初一,比疫情前的2019年大年初一还高出了2000万元。

今年初一总票房比2019年同期高,但人次大为减少。

单片方面,票房数据也可谓亮眼,《长津湖之水门桥》上映首日拿下6.4亿元的票房成绩,仅次于《唐人街探案3》10.11亿元的历史纪录,居于影史第二。这一成绩也刷新了中国内地影史周二票房纪录,此前这项纪录的保持者是《你好,李焕英》。

另外,今年春节档唯一一部喜剧电影《这个杀手不太冷静》上映不到两天,票房就超过了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的全球票房。《这个杀手不太冷静》改编自日本电影《魔幻时刻》,前者上映三天的票房就超出后者全球总票房的两倍。

相较于票房表现,今年的票价表现也十分突出,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——“贵”。

据《看电影》杂志报道,2月2日美国电影平均票价是9.11美元,约合人民币57.9元,而中国内地电影平均票价为60.9元。这也意味着,单就这一天来说,中国电影平均票价已经超过了美国。

某种程度上说,票价能这么贵,是影视行业活力恢复的标志,也能体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劲和韧性。但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当下,人们对票价变得更敏感了。这种敏感真实地传导到了观影人次上。

今年大年初一总票房虽然拿下影史第二的票房成绩,但观影人次却只有2509万次,只比2017年及以前高。大年初二单日票房比大年初一的跌幅则达到了27.88%,这是中国内地影史第二跌幅。

在人次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,有的院线还要涨价,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。

提高票价根本无法补齐人次流失造成的损失,反而加剧了观影人群的流失,今年春节档前4天的总票房,比2021年倒退了23.6%,观影人次也落后了24.4%。大年初五的预售额,更是只有去年初五的一半。

高涨的票价,流失的观众,这也让越来越多人思考,究竟为什么今年春节档票价这么高?这种高票价的形势是持续性的,还是一时性的呢?

饭店都收春节服务费

电影票涨价为什么就要挨骂?

要说今年春节档涨幅有多高,具体还得看怎么比较。

平均20%的票价上浮空间,相较于往年而言的确不低。但要和其他服务行业相比,这个涨幅并不算突出。

四川泸州一家院线的工作人员告诉新周刊记者,她所在的院线,往年春节票价大约在35元上下,今年涨到了45元左右,“只上涨了10元”。这名工作人员表示:“理发店、餐馆、足疗店春节期间也会加收春节服务费,他们的涨幅比这个高多了,为什么只批判电影票价?”

新周刊记者老家是山西吕梁的一个县城,这里的电影票价也从往年的30多元,涨到了40多元,涨幅和泸州接近。但并不是每个地区涨幅都这样“合理”,记者老家隔壁县城的票价就涨到了60元以上,这样的价格平时在北上广深都算高了,很难想象是一个县城的定价。

往年春节档,会有不少影迷“打通关”,也就是把春节档主要的电影都看一遍,但在今年高票价的背景下,打通关的影迷少了很多,人们的观影更有选择性了,有的甚至一部都不看,去补美剧《亢奋》《和平使者》,尤其北京冬奥会开幕之后,更多人在家观看赛事,减少了院线观影。

泸州院线的工作人员还表示:“这两年因为大环境影响,院线的经营比较惨淡,影视公司的利润也不可观,从上游到终端都形成了‘春节档涨价、补回损失’的共识。许多影视公司给到院线的发行价就涨了不少,院线不可能赔本赚吆喝,自然也需要涨价平衡收支。舆论不能把涨价的责任都推给电影院。”

广州一家影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新周刊记者:“今年影迷们对票价如此敏感,可能还有一个潜在原因,就是今年春节档喜剧比重偏少。根据往年,人们对春节观影的偏好是喜剧向、合家欢向,但今年这类电影比重偏低,只有《这个杀手不太冷静》一部,而且口碑并不算太好。这也会让观众产生票价不值的感受。”

客观来说,总是拿今年春节档和去年春节档做对比也并不公平。2020年受疫情影响,全国范围内院线停业抗疫,2021年的春节档高潮存在“报复性观影”的心理。影片内容结构也更为合理,既有《唐人街探案3》这样大IP的作品,又有《你好,李焕英》这种高口碑作品,而且两部作品都是喜剧。

反观今年,大IP和高口碑都不是合家欢系列,唯一一部喜剧电影还是翻拍,口碑也远不及原作,产生诸多抱怨就不奇怪了,而高票价就成为了最好的出气筒。

电影票价焦虑两端

行业向左观众向右

不只是中国,从全球范围来看,疫情对影视行业供需两端都造成了深远影响。

对需求端而言,这两年观众的观影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,从以前没事就去电影院看电影,到现在“非必要不进影院”。何谓“必要”呢?一个是自身很感兴趣的电影,另一个是很大IP的视效电影,或者遇到十一长假、春节档这种大档期才会观影,否则手机上“等资源”就好了。

以新周刊记者本人为例。2019年,记者进影院次数超过了80次,平均每5天就进一次电影院,而且经常会二刷、三刷。但2021年变成了不到20次——许多影迷群的同好,也差不多是这个数据。

倒不是说看电影的数量变少了,相反,我2021年观影总数超过了160部,比2019年的两倍还多,只不过绝大多数电影都不在影院看了。

这一需求端的变化,其实也是供给端的某种映射。疫情以来,国外更多电影以“院线+流媒体”的混搭模式、甚至流媒体独占模式发行。这使得盗版资源的传播往往领先于国内院线引进,很大程度上,这种趋势对院线观影人群也产生了负面效应。

对于供给端而言,除了发行模式发生了改变之外,内容生产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,变得更为“短视”,忽视了对剧本的打磨,而更注重去堆砌明星和流行元素,宁可在宣发上多花钱,也不愿意在内容创作上多投入,因为这样来钱快。

供需两端的变化,促使更多电影更愿意扎堆大档期,因为在普遍冷感的情况下,大档期观影人数更多。

知名影视博主@TNABO北美票房榜吧分析认为:“对于影院来说,它们看到的是:大档期有很多人走进电影院,哪怕片子平平无奇;而平日几乎没什么人,尤其是在国产大片都不怎么来,进口大片则是不确定进不进得来的情况下——若想保住短期利益生存下去,更有保障的方式,是在热门观影时期不断提高票价,争取把平日亏的也赚到手。”

这样的行业变化,使得行业向左,更为激进地涨价,而观众向右,在观影方面更加保守,既然这么贵,自然要选择口碑好的、有价值情怀的影片才进院线,其他时间可以打游戏、去社交,反正有大把娱乐方式。

档期冰火两重天之下

竭泽而渔则明日无鱼

2023年春节档,最贵的票价接近200元,不过这个票价并未刷新历史纪录。

2019年,《复仇者联盟4:终局之战》零点首映时,一张IMAX电影票价格高到300元以上都一票难求,而且这还是院线定价,黄牛炒的价格更高,上千元的都有。

可见,如果一部影片能够击中影迷的某种情怀,高票价也不是什么事。关键是,并非每部电影都能有这样的体量和号召力,也不是每一位电影观众都有这么浓烈的兴趣爱好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观影只是一种消遣,而且还是方式之一。

不难分析得出,短期的票价上涨的确能够提振票房,今年大年初一创下的影史第二单日票房纪录就是明证。

但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,让原本就士气不高的观影热情更打折扣。如果连大档期都祛魅了,平时只会更少人看,这样反过来又会挫伤影视创作者的热情,造成更加不可挽回的影响。

影视行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,是十分重要的。首先,这个行业关联上下游产业,本身就能带动经济发展,创造不少就业机会。更重要的是,影视行业的荣枯指数,还能成为反映经济繁荣程度的晴雨表。往往经济越繁荣的经济体,影视行业表现也越强劲。

但这些还不是最核心的意义,从宏观层面而言,影视作品能塑造国家软实力;对微观层面来说,有的影视作品还能推动个案乃至立法的进步。

中国最近的典型案例是《我不是药神》,这部电影不仅取得了高口碑和高票房,还推动了中国进口药品管理和医保改革,从而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了能力承受范围内的医疗待遇。

如果长期维持高票价态势,甚至逢年过节就涨价,选择院线观影的影迷势必会越来越少,上文提及的相关意义就将成为明日黄花。

虽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业界希望回血的诉求,但竭泽而渔则明日无鱼。

短期来看,涨价的风头可以刹一刹,甚至可以逐渐下降一些。我们已经看到,相较于大年初一,初五的平均票价已经下降了3元以上。

行业也可以通过券包、影城卡等形式推出优惠票、秒杀价,再通过爆米花或者周边销售补回损失,这也是可行的方式之一。

或许短期来看,暂时恢复“票补”也是提振市场的好选择。

但长期来看,还是需要大IP以及高口碑的作品,原创也好,引进也好,不能太过于短视,想着赚快钱就粗制滥造。一时的快钱好赚,但那是在透支未来。

贵,可以,但别摆烂。希望今年春节档的一波高烧能够引发行业思考,推出更多好作品来,这样,观众有娱乐,行业能繁荣,才是高质量发展之道。

责任编辑:

货源搜信息发布平台提醒您:信息由用户自行发布,真实性、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,涉及到汇款等个人财产或隐私内容时请仔细甄别,注意防骗。
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【货源搜信息发布平台 本文链接:http://www.huoyuanso.com/news-id-101105.html】看到的,我会给您最大的优惠!